石时态院长在第25次全省法院工作会议上讲话时熟炼地背诵了《大学》的开篇,充满敬佩的同时,也使我重拾“四书”之《大学》,于自身修养又一次很好的锤炼。
曾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“闲暇之余,游弋其间,细细品读,感悟人生,于物欲横流、亲情疏远、道德偏失之今日,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、为人处世、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。”感到这是对学习传统文化重要意义的经典评价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,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。为什么我们在“三个自信”之外还需要“文化自信”?为何习近平如此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?对此习近平早已给出了答案。
因为“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无论哪一个国家、哪一个民族,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,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,这个国家、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”;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,“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,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”,“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,是在我国历史传承、文化传统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、渐进改进、内生性演化的结果”;更因为“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,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,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”,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,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,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”。为此, 我们必须回归到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,它能“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”,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,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,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。“欲人勿疑,必先自信”。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,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,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,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。
《大学》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,这就是: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把“修身”放在第一位,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。“修身”就是我们所讲的“做人”。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,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,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,达到天下太平,人民安居乐业。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,连自己的事、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,那么,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、去治理国家,否则,将会给他人、给社会造成损害。所以说,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,不管他学富五车,有亿万财富,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。
在《大学》书中这一句话,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有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 成就一番事业,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,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。然而,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,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,成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,终日思索成功要诀而不得其门,于是乎,抱怨这抱怨那的,丝毫不审视自己。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角色、素质能力、生活际遇不同,决定了注定每个人要在不同层面、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上去获得平衡,这种平衡的获得就需要“适可而止”和“知足”的心态去调整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“不要因为走的太远,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”。在现代化的今天,在物欲横流的当下,让我们静下心来,发现生命中悄然绽放的花蕊,寻觅人生的真谛。常怀忠孝之心,热爱祖国,忠于职守,孝敬父母,尊老敬贤;常怀感恩之心,饮水思源,知恩图报,积极乐观,阳光心态;常怀仁义之心,以人为本,富有爱心,坚持正义,保持节操;常怀敬畏之心,遵规守纪,严谨谦恭,自警自省,行有所止;常怀平常之心,宠辱不惊,不骄不躁,宁静淡然,平和释然。
回归本真是健康、快乐与成功的必由之路。就是追随自己的内心,做真正的自己。自知方能知人,要认识自己,了解自己,明白自己的优缺点,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,放下虚华浮躁,远离诱惑纷争,做自己想做该做的事,不把目光放到别人身上,不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,不盲目攀比。得意之时莫忘形,失意之时别自衰。生命是自己的,生活也是自己的。做一个会自省、懂自尊、有自信的人。
回归自然是健康、快乐与成功的智慧选择。就是遵循简单、自然的生活法则。不追求物质的奢华,学会享受大自然的给予,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得自在,在自然的馈赠中获得滋养。从旭日东升中感受成长的力量,从和风细雨中感受自然的抚慰,在湍波激流之下,感受澎湃的激情。遵循道法自然,认识规律,尊重规律,起心动念,举手投足,顺势而为。恪守顺其自然的平衡,让心灵、事业走向诗意栖居的生态之路。回归亲情是健康、快乐与成功的唯一归宿。就是珍惜珍重亲情,尽可能地多一些对亲人的陪伴。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,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对成功的渴求以及对发展的希望,让我们付出很大的精力,专注在自己的事业上,消磨在社会的交往上,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亲情。难得今生为亲人,修得来世再相聚。当亲情温柔地落在我们身上,请不要把它错过,让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珍惜它,在默默地接受亲人的给予的同时,别忘了默默地为亲人付出。让我们的家庭,让我们的世界因为有着这一份温馨祥和的情愫而变得更加美好。